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十位犹太名作家,一个世界万花筒

2016-08-08 Carol IPO 以色列计划

关注✡以色列计划✡——你的以色列及犹太百科全书!

前不久小编推荐了以色列人喜欢阅读的一些书目。今天让我们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犹太作家吧~小编特意找了十位风格鲜明、成就非凡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让更多读者认识到犹太人这个群体的独特性,更让人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与人类命运的难测。下面的作家有的身世苦难,有的饱受争议,有的天马行空,有的严谨纪实......总有一些能引起爱阅读的你的共鸣。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这位出生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大作家作品风格都极其鲜明。他是同时代获奖最多的美国小说家之一。处女座《再见、哥伦布》获得了1960年“国家小说奖”,小说《美国牧歌》获1977年的普利策奖。


1959年的处女座中篇小说集《再见,哥伦布》惊艳了当时的读者,这部言语颇为无礼却又幽默充实的中篇作品集,浓缩了那时美国中产阶级犹太人的生存状态。可以说,菲利普·罗斯一生都在为“犹太人”和“美国人”两个身份的平衡、融合探索着。他的作品让人焦虑;一方面他希望守护犹太民族性的团结,另一方面,美国大熔炉的文化背景又在冲散犹太社区的凝聚力。他的文字辛辣甚至粗俗——美国梦的幻灭、性解放的疯狂、狂热爱国主义的透支、反犹主义的疼痛……这些不友善的人生在罗斯笔下总是充满嘲讽,完成他的作品常常很艰难;但是一旦打开他的书,放下就更难。

A Jewish man with parents alive is a fifteen-year-old boy, and will remain a fifteen-year-old boy till they die.推荐书目:《垂死的肉身》 《反美阴谋》
艾利-威塞尔(Elie Wiesel)


美籍犹太人作家,出生于罗马尼亚,大屠杀幸存者。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政治活动家。二战期间,他和三个姐妹以及父母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最后只有他一人生还。他的一生都在写关于大屠杀的记忆。他至今已经出版了57本书,其中1958年出版的自传《夜》与《安妮日记》并列为犹太大屠杀的经典作品。1986年,威塞尔因为通过写作“把个人的关注化为对一切暴力、仇恨和压迫的普遍谴责”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埃利·威塞尔亲历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生活,对于他来说,一九四五年以后,他只是代替那些死难者而活着,这其中包括了他的母亲和妹妹。在威塞尔看来,奥斯维辛“不仅是一个政治事实,而且是一个文化事实”。是“非理性的蔑视与仇恨的顶点”。威塞尔反思了整个欧洲文化,对这一丰厚的文化资源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观点——欧洲文化的失败是真实的。并认定欧洲一些伟大的文化巨人如康德、费希特、伏尔泰和歌德在对待犹太人的问题上是有罪的。因为他们“企图证明对犹太人的恨与对人类的爱是可以调和的”。

Hope is like peace. It is not a gift from God. It is a gift only we can give one another.推荐书目:《夜》《一个犹太人在今天》
索尔-贝娄(Saul Bellow)

加拿大出生的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奥吉·玛琪历险记》开始就确定了一种创作倾向,即主人公对自身命运的主动探求和思考。一直到《赫索格》、《洪堡的礼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无不贯穿着这一主题,也构成了贝娄的一种创作模式。


贝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着追求美好生活和人生意义的良好愿望。通过追求完善的自我进而到追求完美的社会人生,是贝娄的主人公们一致的理想。然而,生活回报给他们的则是一次次地伤害,于是他们又都选择了逃离。在他们的寻求和逃离之间,构成了一种不可逃避的悖谬。就像他们梦想着扮演济世救俗的崇高角色,而实际生活中他们却无一例外地成为受害者、牺牲品一样,理想和现实这一对永恒的矛盾在他们身上又一次形象地体现出来。在专业领域里,无论他们怎样的优秀,但在现实生活里,却无比的笨拙。


充分地理解别人却无法理解自己与这个世界,使贝娄的主人公们成为智慧与愚拙的矛盾体。他们自以为身负救赎的伟大使命,结果却被当做娱乐的小丑。贝娄主人公身上普遍存在的这种浪漫性情和思想倾向,使他们殊异于堕落在功利与实用中的世界,于是便产生了寻求和逃离的悖谬。这种悖谬的根源,其实是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这是一个古老的文学主题在20世纪现代化的美国的一种变奏,从这一点来说,虽然贝娄的创作属于20世纪的美国文坛,但是他的精神气质却是远远继承了西方自浪漫主义以来的这一强大的传统力量。

Anxiety destroys scale, and suffering makes us lose perspective.推荐书目:《奥吉·马奇历险记》 《晃来晃去的人》
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


美国小说家,记者,散文家,剧作家,电影制作人,演员,政治活动家。1948年,他的第一部小说《裸者与死者》刊登后62周连居《纽约时报》畅销榜首位。这部小说一度被认为是最好的美国战后文学之一。诺曼的多部作品都曾是畅销冠军。他的文学作品除了关注战争经历、种族和民族矛盾,其中不乏偏激的观点和辛辣的影射;此外,他的作品中大量的对性冲动的探讨也让人深思——对性的追求总是与世界末日和道德形成一股张力。无论如何,人们称他为“创新小说之父”。


除了文学上的成就,诺曼还是一位先进的新闻专刊写手。他犀利的观点总是与时下最主流的文化相斥,引人反思。

Destroy time, and chaos may be ordered.推荐书目:《夜幕下的大军》《刽子手之歌》
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


他的大部分作品用怜悯而扭曲的幽默描绘美国犹太人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店员》描写一个纽约的犹太店主和他的意大利裔美国店员的故事。《房客》讲述了住在纽约一个废弃的公寓里,一个犹太作家和一个黑人作家的故事。1959年马拉默德因其短篇小说集《魔桶》而获得国家图书奖,1967年又因其长篇小说《修配工》再次获得该奖项,《修配工》还获得了1967年的普利策奖。


马拉默德笔下的人物多为犹太人,他用充满人道主义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犹太人的坎坷命运来展现现代人共有的命运,因此,“人人都是犹太人”。马拉默德坚持以犹太背景及犹太人物作为描写的对象,展示了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辛酸的经历和他们在苦难中坚定不渝地追求道德法则的心路历程。

 If you ever forget you are a Jew a goy will remind you.推荐书目:《新生活》
里昂-尤里斯(Leon Uris)


1950年,他的作品首次在《绅士》杂志刊载;从此开始更加严肃认真的写作。基于战争中的亲身经历,他创作了畅销书《战斗召唤》,描述了太平洋战场上海军陆战队的坚韧和勇气。随后为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写电影剧本,风靡一时,但受到评论家的诟病,不久以战时的希腊为背景,创作《愤怒的群山》。


尤里斯的代表作是其出版于1958年历史小说《出埃及记》。评论界普遍认为,尤里斯出于对以色列的强烈兴趣,凭着事先卖给米高梅的电影改编权和报道西奈战役的新闻稿费,用了长达两年时间进行了上千次采访。《出埃及记》叙述了从19世纪末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半个多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出版后成为全球畅销书,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并改编为1960年由保罗·纽曼主演,奥托·普雷明格导演的电影和1971年百老汇同名音乐剧。

 All you have the right to ask of life is to choose a battle in this war, make the best you can, and leave the field with honor.推荐书目:《出埃及记》

格特鲁斯-斯坦(Gertrude Stein)

斯坦小姐的作品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她致力于语言文字的创新,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变革,由于受到威廉·詹姆斯、柏格森及毕加索等绘画立体派的人物及他们思想的影响,她淡化甚至抛弃了文字的字面意义,用文字筑成一个立体的建筑,直指人物灵魂的深处。


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几乎每部文学史在谈到她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冠以“海明威的导师”和“`迷惘的一代”的发言人和引路人”的称号。她创作手法大胆、新颖而独特,她的这些创新改变了人们以往对语言的简单看法。她在文学语言上的创新至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翘楚,斯坦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位置。她在巴黎的沙龙是当时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聚集和交流之地,也是“迷惘的一代”的港湾。她的文学指导曾影响了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等负有盛名的作家。她提出了“迷惘的一代”的说法,找到了美国文学第二次繁荣的散乱背后的联系,斯坦的创作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

友谊早在友谊之花凋谢之前就已复存在。推荐书目:《软纽扣》《我所见的战争》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


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1923年5月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科尼岛区,父母是俄国犹太移民。1961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令他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被视为黑色幽默的经典名著,对20世纪世界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


海勒一生作品不算丰厚。1961年,他发表超现实主义反战实验小说《第22条军规》一举成名。以后陆续发表《轰炸纽黑文》(1968)、《克莱文杰的审判》(1973)、《出了毛病》(1974)、《像戈尔德一样好》(1979)、《上帝知道》(1984)、《不是玩笑》(1986)、《描写这个吧》(1988)、《最后时光》(1994)和1998年出版的回忆录《此时与彼时:从科尼岛到这里》。此外,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电影和电视剧以及短篇故事,有评论家认为,他晚近发表的短篇故事堪称该文类的上乘之作。尽管作品数量相对羞涩,但海勒无疑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作家之一。《第22条军规》被誉为60年代以来享誉最盛的小说,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发行量高达1000万册,他在读者中的声望远在贝娄、罗思、马拉穆德、厄普代克和诺曼·梅勒之上。

I know at last what I want to be when I grow up. When I grow up I want to be a little boy. 推荐书目:《第22条军规》《出了毛病》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 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同时也是著名的门萨学会会员,并且后来担任副会长,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If knowledge can create problems, it is not through ignorance that we can solve them.推荐书目:《银河帝国三部曲》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得无非是踌躇。推荐书目:《变形记》《审判》


猜你喜欢

荐书|以色列人床头的几本书

文化的传承 | 犹太民谣赏析


以色列计划 |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Organizatio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盈利机构

An NPO for Israel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来稿及建议:info@israelplan.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